【图为2014年6月11日 英国伦敦反对美国打车应用Uber】
最近几天在上班的路上发现马路畅通了很多,仔细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是洛阳的出租车师傅们罢工了!当听到这个消息时,我脑海里涌现出几年前自己说过的一句话:“工人只知道砸机器,而马克思早已经写出了资本论。”我这么讲的确有点偏激,但并不是对出租车师傅们这种罢工行为的嘲笑和不屑,而恰恰是由衷地感觉到:这样做,是多么地不值得。
在弄清楚这件事儿发生的原因之前,我们先明确一下到底都涉及哪些人或者说哪些角色?这些人和他们所充当的社会角色是干什么的,存在的目的是什么?为了简单说明问题,我们把每个角色假设成为——尽力实现自己角色目的的人。
A:出租车司机。B:出租车管理部门。C:乘客。D:打车软件(XX打车、快的打车、XX专车)。出租车司机,不用说了,进行城市道路营运的个体户或者集体(公司),目的:说通俗一点就是赚钱、养家糊口;当然也间接地满足了别人的出行需求。您说是为城市文明建设增辉添彩,我也不反对。
出租车管理部门,颁发出租车营运牌照,对出租车的各种管理……总之各种管理。
乘客,坐出租车的人,自己没车,觉得公车太挤、赶时间的人们。目的:到达目的地,实现了自己的出行需求,成全了出租车。打车软件,是一群互联网公司,或者可以称之为商人。目的:盈利。当然了您要是说他们有企业家精神,是一群有情怀、有抱负、对社会有强烈责任心的企业家。我也不反对。
因为工作关系,我会经常打车。我没有实际走访调查,只是试着从回忆里翻开与出租车扯上关系的记忆片段:
片段1:罢工发生的某天,在龙门大道与某路交叉口,一辆出租车从侧道拐入路口被人拦停。
片段2:开车三不跟:1、外地车不跟。2、公交车不跟。3、出租车不跟。
片段3:晚上聚会完上了一辆出租车,和司机师傅聊天:刚买的车;牌照三四十万;副驾车窗上沿怎么连个扶手都没有?内部指定你买哪个车就买哪个车,用这钱在外面能买配置比这好多的车。
片段4:下午下班,有急事回家。司机师傅走的左转道,为了省时间加了个塞,后面喇叭响个不停。师傅不好意思地冲我呵呵笑,我也呵呵笑。
……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在出租车罢工之前,都发生了哪些事情?首先是某年某月的某一天,身边的朋友都在说一款手机APP,可以用它来叫车,出租车师傅可以用手机接收乘客发出的叫车订单。并且还有现金奖励。但需要将自己的银行开通网银支付绑定这款APP。而几乎是同时,又出了另外一款打车软件。于是两家公司开始进行补贴大战,比烧钱!这可乐坏了我们的乘客和司机师傅们。
软件火了一段时间后,总算平静下来。有次我打车,司机抱怨道,打车软件给的补贴变少了。但还愿意正常接单。一位司机师傅对我说,他有一次车边有个乘客拦下了他,看起来有要紧的事儿,但是没办法已经接了订单。又过了一段时间,两家打车软件公司合并了。时间过了不久,又出了一款打车软件——专车,这次针对的是私家车,与出租车单一的车型相比,私家车的车型让乘客有了更多的选择选择余地,实打实地说私家车车内硬件方面比确实出租车更具有吸引力,想想那是自己要坐的车啊,谁会把它搞的脏兮兮的、座椅硬梆梆的、满车异味的。如果简单说之前的打车软件改变了出租车的用车体验,那专车的出现是彻底对出租车市场赤裸裸地搅局。
而根据后来的媒体报道,我们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两家公司推出打车软件的真正目的是在抢夺移动端支付入口、培养用户(乘客)手机支付习惯,而数亿元的补贴为了培养出租车电召市场。
之后一段的日子,出租车副驾储物格上方被装了一部中国电信天翼的平板。我问司机师傅装一个这样的平板要花多少钱,他说两千多。不装不行吗?不装不让上路。然后,是又过了一段时间,看本地的报纸说是官方要建立推广自己的出租车电召平台。在之后,隐隐约约从微博看到洛阳滴滴打车办事处的牌被人摘掉。再接下来,洛阳所有出租车禁止使用打车软件,已经安装的到管理部门当面卸载。还在使用的出租车司机,如果被钓鱼执法(司机之间可以相互举报)抓到强制卸载,并且会被罚款。前不久,在微信朋友圈里知道了洛阳出租车司机们的罢工举动。
好了,现在罢工不用出车了,不用没日没夜地跑车累得精疲力尽了。司机师傅们这个时候是不是暂时静下心来想想自己身边的生活都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呢?手机变得智能了,电脑用得少了。自己抠手机的时间,都超过和哥们儿在一起打牌的日子了。谁家买的空调都用手机调温度了。还有听到的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等等。这些,对于我们平民老百姓是不是新生的事物?那我们在认识一个新事物之前,为什么会对这个事物提出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呢?我们的出发点不就是更清楚、更深刻和深入地了解事情本身吗?这就像小伙子和姑娘约会相亲,姑娘如果对你不感兴趣不打算和你牵手一生,她们会得逮着媒人问个没玩没了吗?
打车软件是一个新生的事物,它的诞生和存在打破了出租车行业一些规则,也改变了我们的出租车生活。回想一下,在没有打车软件之前,我们的出租车行业的状况是什么样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呵呵。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是需要一个过程,就像机关枪被发明出来一样。最初它被放在仓库里,因为有些人觉得它火力太猛了,用它来打仗不文明。
回到开头说的那句话,“工人只知道砸机器,马克思却早已经写出了资本论。”今天这种罢工行为和两百年前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因害怕工作被机器取代而砸掉机器有什么分别?从根本上来讲,工人被资本家剥削并不是有机器的存在,而是阶级地位。机器的出现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让人力变得廉价。同时,机器的存在迫使一部分人必须去学习和使用它,于是脑力劳动增值了。生产力提高了!相比于机器,打车软件改变了什么,我们司机师傅又要做出哪些改变?
回顾历史,一件冷冰冰、没有感情的铁质工具被发明出来之后,谁会想到它能改变一个时代,建立了一个又一个封建王朝。这些铁工具有错吗?打车软件有错吗?是谁在抢工人们的饭碗,是机器吗?是谁在抢出租车司机师傅们的饭碗?是打车软件吗?
说了这么多,厚黑地猜测一下:如果说XX打车和XX打车对出租车市场还在管理部门能力可控范围之内的话,那专车的出现已经让管理部门显得力不从心了。出租车司机不想自己没饭吃,而管理部门也不想让司机失去市场导致自己也饿死,所以在生死利益上两者找到了共通点,只是罢工对两者意义却不相同:对于司机,那是生死呐喊,表明态度,取缔打车软件,还一个“健康”的出租车营运市场(这也是管理部门所希望看到的);对于管理部门来说,这是一步棋:是放开搞活?还是寻求改变?他们暂且不声张。罢工的发生,势必会影响到乘客硬性的用车生活,社会会给管理部门压力。管理部门通过罢工让全社会明白,没有了出租车你们都生活不下去,尤其是出租车司机。乘客可以选择其它选择公共交通汽车,出租车司机师傅怎么办?罢工总会结束,事情总会有该收场的时候。到那时,管理部门以规范市场为由,宣布所有打车软件非法。为了保证出租车师傅的合法权益,促进健康有序地发展官方推出出租车电召平台,这样的做法不是没有可能。如果真是这样,那这场罢工倒成了出租车司机师傅们和管理部门之间的博弈。筹码是乘客,只是这个筹码看起来不是那么有份量。罢工只是暂时的,但出租车司机一天不出车就要为此付出一定的成本。
写到这里,我们不妨脑洞大开一下:或许之前管理部门和出租车司机之间是唇亡齿寒的关系。但行业的弊端让管理部门也觉得汗颜,所以努力寻求着改变。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到来后带来了机会,通过打车软件、专车(它们都是商人)这样有互联网属性的事物来搅乱传统的出租车行业秩序,在秩序被打乱之后再建立一种全新的市场秩序借以加强和巩固自己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