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
"
苗木宝
"
免费订阅 | 点击右上角分享给朋友
在炎热的夏天里,能让人留下美好印象的除了空调和西瓜,大概就是清涟曼妙的水生植物了。
我国疆域广阔,水系众多,水生植物资源也十分丰富。一些水生植物在具备较高观赏价值的同时,还能够净化和改善水质,在污水及湖泊生态修复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逐渐成为城市建设和生态水设计的必需元素。
所有能够长期在水中正常生长的植物,都被统称为水生植物。根据水生植物的生活方式和形态特征,一般将其分为以下几大类: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漂浮植物、湿生植物和水缘植物。
挺水型水生植物的植株高大,花色艳丽,绝大多数有茎、叶之分;直立挺拔,下部或基部沉于水中,根或地茎扎入泥中生长,上部植株挺出水面。
此类常见植物有荷花、千屈菜、菖蒲、黄菖蒲、水葱、再力花、梭鱼草、花叶芦竹、香蒲、泽泻、旱伞草、芦苇、茭白等。
浮叶型水生植物的根状茎发达,花大,色艳,无明显的地上茎或茎细弱不能直立,叶片漂浮于水面上,除了本身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它们还能为池塘生物提供庇荫,并限制水藻的生长。
此类常见植物有睡莲、荇菜、水鳖、芡实、王莲、萍蓬草等。
沉水型水生植物是指植物体全部位于水层下面营固着生存的植物,仅在开花时花柄、花朵才露出水面。这类植物的叶子大多为带状或丝状,它们的根有时不发达或退化,植物体的各部分都可吸收水分和养料,通气组织特别发达,有利于在水中缺乏空气的情况下进行气体交换。
这类植物在水中担当着“造氧机”的角色,为水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生长所必需的溶解氧;同时,它们还能够除去水中过剩的养分,因而通过控制水藻生长而保持水体的清澈。
此类常见植物有轮叶黑藻、金鱼藻、马来眼子菜、苦草、菹草、水菜花、海菜花、海菖蒲等。
漂浮植物又称完全漂浮植物,是根不着生在底泥中,整个植物体漂浮在水面上的一类浮水植物;这类植物的根通常不发达,体内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或具有膨大的叶柄(气囊),以保证与大气进行气体交换。
漂浮植物多以观叶为主,其生长速度很快,能够快速为水面提供装饰和绿荫。同时因为它们既能吸收水里的矿物质.同时又能遮蔽射入水中的阳光,所以也能够抑制水体中藻类的生长。但要注意的是,其中一些品种生长、繁衍得特别迅速,可能会成为水中一害。
湿生植物主要包括水生、沼生、盐生植物以及一些中生的草本植物,它们通常生长在过度潮湿的环境中,在自然界具有特殊的生态价值。这类植物喜欢生长在有水的地方,根部只有在长期保持湿润的情况下,它们才能旺盛生长。
水缘植物通常生长在水池或溪流边,从水深23cm处到水池边的泥里都可以生长,品种非常多,主要起观赏作用。种植在小型野生生物水池边的水缘植物,可以为水鸟和其他光顾水池的动物提供藏身的地方。
因水生植物形态优美、色彩丰富、种类繁多,随着城市绿化的日益发展,它们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至公园景观、湿地保护、盆栽观赏、河道美化、水体净化以及小区绿化等多个方面。
水是园林的灵魂,是构成景观的重要因素,而各类水体无论主景、配景抑或小景,无一不借助水生植物来丰富水体的观赏功能。
从空间角度来看,水体宽广时,易产生平淡的感觉。除了用亭、桥等构筑物分隔水面外,还可以结合水生植物和观赏植物来丰富水面,并分隔不同质地的地面和围合空间,不仅可以观叶、赏花、闻香,还能欣赏植物映照在水中的倒影。
此类区域优先考虑远观效果,以营造水生植物群落景观为主。植物配置注重整体大而连续的效果,主要以量取胜,给人一种壮观的视角感受,如黄菖蒲片植、荷花片植、睡莲片植、干屈菜片植或多种水生植物群落组合等。
此类景观主要考虑近观,更注重植物单体的效果,因此对植物的姿态、色彩、高度也等有更高的要求。配置时多注重水面的镜面作用,故植物不宜过于拥挤,以免影响水中倒影及景观透视线。
例如将黄菖蒲、水葱等以多丛小片栽埴于池岸,疏落有致,倒影入水,极具自然野趣;水面上再适当点植睡莲,以丰富景观效果。配置时一般水生植物占水体面积的比例不宜超过1/3,否则易产生水体面积缩小的不良视角效果。
河流两岸带状的水生植物景观要求所用植物材料高低错落,疏密有致,能充分体现节奏与韵律,切忌所有植物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通常可采用溪菘、黄菖蒲、菖蒲、再力花、花叶芦竹、芦苇、蒲苇、水葱、睡莲、海寿花、野菱等进行组团搭配。
人工溪流的宽度、深浅一般都比自然河流小,水体的宽窄、深浅是植物配置重点考虑的因素。通常应选择株高较低的水生植物与之协调,且量不宜过大,种类不宜过多,只起点缀作用。
如以水蜡烛、菖蒲、石菖蒲、海寿花等几株一丛点埴于水缘石旁,清新秀气。对于完全硬质池底的人工溪流,水生植物的种植一般采用盆栽形式,将盆嵌入河床中,尽可能减少人工痕迹,体现水生植物的自然之美。
▷ 新用户
完成认证
并
发布真实供应信息
即可领取
5元现金红包
▷ 已注册用户每邀请
1名
新人注册即可领取
5元现金红包
(最高
100元
封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