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游戏资讯>从“被污染的学校”谈起,环保评价制度如何做到“最严格”

从“被污染的学校”谈起,环保评价制度如何做到“最严格”

  • 2019-11-23 16:05:59

  • /聂光辉

    央视新闻417日报道,江苏常州市外国语学校搬入新校区后,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出现大批学生的健康异常情况,个别学生被查出患淋巴癌、白血病等。新校区及其邻近地块曾是化工企业,201512月,该区域散发出的异味来源于未经彻底的土地修复。这一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群众的广泛关注,而在事件的整个过程中,似乎任何一级环保部门都说自己没有责任,施工前的环境评测与施工工程中的监督都符合程序。但其结果却是,类似的环保评价机制几乎是全生态链的瘫痪了。

    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若没有有效执行,其严格性就荡然无存

    十八届五中全会闭会时曾提出,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治理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其实,“最严格”这三个字的提法并非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之后才有,事实上在环境保护领域,这三个字存在的时间也有一段历史了。这一提法的初衷也是为了解决当前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目的就是为了确保环境承受污染的底线与压力不被突破,采用“最严格”来进行定义,恰恰是为了彰显所谓的环境保护制度所具有的刚性与约束力。

    ,但是由于我国的环境保护问题由来已久,最终落实到执行上却显得不那么乐观。在整个环保评价体系当中的人已经和过去的评价形式走过场、内容得不到切实落实,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链,尽管这一生态链迟早要断裂,但是它依然在挣扎。

    环境保护制度的严格性如果得不到落实,环保产业就难以有所起色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觉醒,更重要的是最近一些年来,环境问题给人们的健康、安全带来的威胁,已经深刻的教育了普通大众,使得大家明白我们的生活与环境问题息息相关。一旦出现环境污染问题,人们出于对自己健康、安全的担忧的同理心,几乎是一边倒的指责、辱骂环境问题的监管部门。

    环境保护制度的严格性得不到贯彻执行,环保产业就难以有良性发展。从环保标准上来讲,我国的环保标准无论是制定,还是标准的内容,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都不是太大,那么为什么最终的环保产品却不能与发达国家同日而语的呢?道理很简单,由于环保评价体系的严格性得不到体现,部分环保类企业并没有追求产品在技术标准上达到国家要求,而是追求如何以更为便捷的方式通过国家环保评价部门的检验与验收。

    事实上,整个环保产业链条在民众的眼里,已经是腐败化了,即便是非常严格执行过程,在部分民众的眼睛里也是走过场的成分要多一些。“最严格”并没有说服群众的事实表明,我国的环境保护制度在最终的执行与落实上,还没有深入到百姓的心坎上。这对于环保产业的发展也是十分不利的。

    如何才能确保环境保护的“最严格”得到贯彻执行

    。环境保护法治化的目的就是转变环境问题监督评价的方式,由原先的以行政处罚为主,转变为司法处罚与赔偿为主,这是根本的变化。其次,就是要建立目标导向的公开评价机制。比如,谁负责的谁有义务公开,并具有对公众及相关人解释的义务,其目标导向应该是环境的质量有没有得到改善。若没有得到改善,问题出现在哪里,谁应该对此负责,都需要有明确的导向性,避免环保评价时一窝蜂,各个部门都要管,出了问题,各个部门相互踢皮球。再者,就是要进一步完善环保评价标准、体系,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总之,环保问题是与民众息息相关的生产问题,对环境破坏者的惩处力度一定要加大,增加其违规、违法成本,其次就是要转变环保评价的监督方式,比如,运用“互联网+”,便于群众便捷的起到监督作用,而对于环保企业而言,应该最大化的发挥失常经济的资源配置作用,使企业在产品技术革新上下功夫。

    作者:聂光辉,能源互联研究与实践者,关注能源、经济与证券。

    微信公众号:huiguandian 工作联系:nieguanghui@126.com

    【版权声明:转载或刊登,需获得作者授权同意。】